Pastorale

作者: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  翁咏聖

 

    身為臺大交響樂團小提琴成員,八月上旬,我跟隨樂團到訪高雄,投入夏季巡迴公演。歲月沖蝕,老鳳山的靈魂在舊時軍事基地「衛武營」沉澱,藝術文化中心的建築師法蘭馨.侯班,幾年前為此地注入青春氣息,宣告新時代的來臨。場館四周偌大的草浪樹海,以熱帶的綠意朝著天穹噴射。與生態公園並置的流線型迴廊,氣勢壯闊,猶如白鯨泅游入海,又好似榕樹枝椏糾結,照應了這座城市與人親近的港灣和原野。音樂廳的內部設計更是別緻,全臺灣獨一無二的「葡萄園式座席」環繞舞臺,邀請觀眾「聲」歷其境,親炙指揮與演奏家的魅力。

 

    由於去年暑假疫情嚴峻,樂團無奈取消了當時在衛武營的演出,殊為可惜。因此在這次表演,我毫無保留地將自己蓄積許久的能量,從齊鳴、迴旋的音場內裡迸發出來。我相信,真心只有一個,音樂卻有千百種表達的形式:溫柔、順從也好,暴烈、粗獷也對。如果有一份情感,瞬間你享受了,並珍惜不已,那就是最美好的選擇。按照柏拉圖的說法,音樂為寰宇注入靈魂,替心扉添上羽翼,可以讓想像乘風飛颺,也能使萬物豐沛生命。重新成為舞臺的一份子之後,我深以為然。

 

 

        這場公演名為「從廢墟中站起」,其靈感源自於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歌《Auferstanden aus Ruinen》,如今卻有後疫情時代百廢待舉、撥雲見日之感,鼓舞我們勇敢突圍,自信前行,不畏世界衰頹,只願音樂相伴左右。樂團演奏的壓軸曲目,是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縱使飽受耳疾煎熬,這位「樂聖」仍持續譜寫不朽的傑作。他親手為該作品冠上標題《田園》,也分別敘述五個樂章的創作動機,描繪初抵鄉郊的愉悅心情(Erwachen heiterer Empfindungen bei der Ankunft auf dem Lande)、溪畔情景(Szene am Bach)、村民歡樂的集會(Lustiges Zusammensein der Landleute)、雷電交加的暴風雨(Gewitter, Sturm),以及雨過天晴,牧羊人新中流露的感恩頌歌(Hirtengesang: Frohe und dankbare Gefühle nach dem Sturm)。天地無言有大美,貝多芬筆下婉轉的音符,不僅止於具體景物的臨摹,更是一場與田園的約會,令人陶醉不已。韻律如清風徐來,化為一陣禮讚,無須透過言說,聽眾便能從中領略萬物並生、渾然無分的幸福感。這首樂曲,對於先前參加公衛服務隊的彼此而言,再也應景不過。

 

    學院一樓的全球廳,有書牆、咖啡香氣、若即若離的樂音,以及自甬道傳來的人聲。記得暑假伊始,我坐在那裡靠窗的角落,就著和煦的陽光,好奇捧讀《拓墾與傳承》,翻閱師長群像。想起自己所屬的學系因為服務隊而誕生,我深深發覺,若不親身參與,就好像沒有回饋社會,無法運用專業知識和實務技能,體會大眾健康的真實樣貌。雖然在高中時期,我曾投身柬埔寨國際義診隊,遠赴暹粒偏鄉,協助醫師看診與發放物資。然而,該活動仍不脫臨床醫療照護的框架,與公共衛生「以預防為標的、以族群為導向,或是強調多面向的決定因素和介入措施」等觀點,在性質上有些許差異。

 

 

    「現場是有力量的。」若非親臨社區,與彰化居民共享艷麗的天光與廣袤的土地,溪州對我對來,除了知道是詩人吳晟、歌手陳昇的故鄉,或許就只是一個遙遠的地名。臺大公衛系邁入第五十個年頭,服務隊歷經連續兩年停辦之後終於順利出行。去年我選擇了衛生教育組的籌辦,為國小低、中、高年級的學生,設計營養均衡、食品衛生與廚房安全的教案。這一次,我則加入環境調查組,與夥伴們一起關注病媒管制、用水品質及廢棄物處理等議題。在學長姐的帶領之下,我們探查溪厝、坑厝與水尾三座村落,逐戶訪視,計算病媒蚊孳生源密度的各項指數,並著手進行飲用水、自來水、地下水與農業灌溉用水的採樣檢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蒐集資料、分析數據之外,環調組每次出動,更會深入街頭巷尾。我們紀錄環境風貌,傾聽當地居民的想法,希望能對溪州的人群與大自然有更悉心的關照。透過觀念講解與遊戲互動,我們將登革熱和屈公病防治、垃圾分類(尤其是芭樂套袋、套網回收)等重要資訊傳遞給鄉親朋友,也藉由實驗操作,告知民眾其所提供的水樣是否符合法規標準。除此之外,我們也準備了許多訪談問題,向溪州鄉長、清潔隊長、焚化廠人員、芭樂果農和居民們請益,從公共政策與社區層次剖析健康議題,甚至搭乘回收車穿梭街庄,體察垃圾清運工作的艱辛。

 

 

    從開始籌劃到正式出隊,要非常感謝院長、主任、教授與家長們的全力支持,以及政府部門、民間單位及企業行號的資源挹注。另外,也十分感謝婉甄老師與嘉徵老師,給予彼此寶貴的建議,陪伴大家運用臺語和長輩們溝通協調,而年真老師與子彬老師也協助我們整合能力、發掘和解決問題。此外,特別感謝坤憲老師與根樹老師,為環調組提供紮實的行前訓練及學術指導。他們在我古怪的想像裡,一位是「蚊」藝巨擘,結識身懷多根利刃、技術最為精湛的工匠,帶領我們窺探物種演化與上帝創造之奧祕;另一位則是魔術師,發動「水之呼吸」,將一杯水幻化為汩汩泌溢的生命泉源,流佈於教室。師長們的話語使我熟悉百科全書裡某個模糊的身影,教人以為早就識得此地此物。他們將蚊蟲生態與水下世界鑲嵌到記憶深處,致使我去相信,那些總被外人忽略或誤解的關鍵因子,必定隱藏於日常生活的某一處景深。

 

    我願意相信,服務隊是一次與同儕共事的經驗,也是一場重新與世界照面、與自我對話的旅程。我知道,有人顧慮集體形象,也有人堅決捍衛個人權益。不管我們是否躲過日行的瘟疫,還是深夜的爭辯與磨合;無論彼此的午後是悠長無事,又或者奔波勞累、無心歇息。來到這裡,若能明白陳拱北老師當初創建服務隊的價值,也能像貝多芬一樣,品味這段與鄉土連結的生活,許多由團隊所衍生的情緒便無足掛齒。一些疑雲於是明朗起來,即使自己終究還是「中了」,被襲捲世界的疫病擊中,晨光在每日醒來之時仍是一片燦爛。我也喜歡那幾天驅車迤邐而行,從市廛進入鄉間,耳邊滿是風的呼嘯。沿途風光旖旎,自己總會懷想《田園》交響曲悠揚的旋律,一面凝望群樹遠山,一面聆聽鳥聲啁啾,不覺出神。心中有了寄託,便無懼午後熾烈的日光把我的肌膚燒得多麼火紅。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作為一名基督徒,我明白服務的意義,必須延伸至對待他人,以及任何受造之物的整全關懷,並從中學習群體關係的維繫與修復。如同貝多芬在《田園》全曲結尾不經意地寫下:「主啊,我們感謝您!」第五十屆公衛服務隊,不僅讓我看見促進身體、心理與社會健康的需要,也讓我經歷存在的喜悅,被天地寬慰的祝福。信仰提醒我奉獻的真諦,也不斷告訴我,上帝會紀念此刻耕耘的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