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立臺灣大學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林士清
性別影響評估(Gender Impact Assessment,簡稱GIA)目的係促使政策制定者清楚掌握不同性別處境,並設定預期結果,使性別落差獲得改善,確保政策、計畫與法案,從研擬規劃、決策、執行、監督評估與事後檢討建議等各階段過程,都能納入性別觀點。若參照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網站提供相關資訊,可知性別平等相關法規與政策包含憲法、法律、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及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1]。實務上涉及政策規劃之性別影響評估主要內容如下:(1)乃梳理性別平等相關法規;(2)蒐集相關之性別統計及性別分析;第三,找出政策規劃方案之性別議題;(3)訂定政策規劃之性別目標、績效指標、衡量標準及目標值。
醫衛新南向政策涉及性別影響評估內容
政府自2016年起推動新南向政策,鑒於臺灣醫衛成就享譽國際,2017年行政院將「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鏈結」選定為新南向五大旗艦計畫之一,而「醫衛合作與產業鏈發展」旗艦計畫包含四大推動重點,包含:推動人才培育能量建構能力、醫衛產業鏈連結、區域市場連結,區域聯合防疫網絡等四大面向,並透過與國內主要醫學中心共同推動「一國一中心」計劃,並以印尼、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為優先重點對象。換言之,衛福部作為醫衛新南向政策的政策規劃部門,且必須與外交部、經濟部、科技部、教育部、交通部觀光局及僑委會等相關單位緊密合作,透過跨部會共同打造醫衛產業生態鏈,龐大且長期的醫新南向政策涉及性別影響評估的計劃管理尤為關鍵。
依據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之性別平等政策綱領,醫衛新南向政策的計畫執行必須符合該綱領契合「健康、醫療與照顧」篇,所提出規劃制訂具性別觀點之女性健康政策與行動計畫。職此,計劃執行期間探討新南向國家在地化長期照顧服務,關注照顧服務執業環境友善性,並建立友善醫療環境,擴大女性參與決策及尊重女性就醫權益、達成人才培訓的績效衡量目標、能量建構與雙向合作機制等,方能符合醫衛新南向政策「軟實力連結」的戰略目標。此外,根據性別統計及性別分析資料蒐集範圍應包含政策規劃者(機關研擬與決策人員;外部諮詢人員)、服務提供者(例如:機關執行人員、委外廠商人力)、受益者(或使用者)等三類群體,評估性別影響評估對醫衛新南向政策規劃及計劃執行過程中,產生下列助益:
l 醫衛新南向政策所涉及各項計畫研擬、決策、發展、執行之相關組織人員,性別比例均達1/3;
l 醫衛新南向政策非以特定性別、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者為受益對象、整體受益對象無區別、未涉及公共建設之空間規劃與工程設計;
l 計畫推動期間著重性別友善措施,連結社會福利、衛生、教育、勞政等相關部門及民間團體之性別友善措施及方案,提供婦女、身心障礙者、新移民等特定族群及醫事人員符合其需求之健康照護服務及訓練環境;
l 宣導傳播顧及弱勢性別資訊獲取能力及使用習慣差異,部分工作推動將視不同性別及族群使用習慣採取相對應之傳播方法設計。
性別影響評估回饋醫衛新南向政策計劃管理
醫衛新南向政策須有性別影響評估作為衡量目標,致使計畫執行過程中有意縮小不同性別、性傾向或性別認同之差異性與需求性策略有下:(1)無論政策規劃者、服務提供者、受益者或使用者所形成之政策網絡關係,網絡關係推動協助各醫療院所針對不同性別及群體,規劃各類醫事人員之相關專業訓練;(2)新南向國家涉及不同國情差異,需要辦理學程、演講或研討會,增加性別與新南向國家醫療制度等知識傳遞;(3)各項連結開發新南向多元衛教素材,優化相關資訊平台,針對新南向不同族群,主動發送旅遊醫學知識;(4)輔導醫療機構建置友善醫療環境,降低外籍民眾及婦女新移民之就醫障礙。
醫衛新南向政策恰恰是納入性別影響評估作為管理考核的依據,計劃執行過程必須涉及預防或消除傳統文化對男女角色、職業等之限制或僵化之期待。職此,醫衛新南向各司署各項計畫就有義務提升婦女及弱勢族群之就醫權益及環境,甚至進一步透過資源鏈整合,培育及發展醫衛專業人才、建構疫情區域防制網絡,與新南向國家建立資源共享夥伴關係,促進區域內人民之健康權利、落實憲法、性別平等政策綱領、性別主流化政策及CEDAW等相關法規對於人民健康權及生命尊嚴之保障。然而,政策規劃者應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以積極回應性別落差與需求,未來醫衛新南向政策持續完善執行計劃中的性別影響評估,筆者提出三項仍有改善空間之政策建議:
l 首先,醫衛新南向政策研究對象目前主要涉及醫衛新南向醫療人才,但會持續擴及社福人才,人才不斷擴大的趨勢下仍須注意在性別上之衡平性,不同性別應有相同機會接受培育,爾後執行計畫中各項培訓相關機制將注意此項發展。
l 其次,關於第二期(2022-2025年)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鏈發展中長程計畫,既然提出「以人為本」,政策規劃者應就不同性別對研究內容有多元的見解給予尊重,符合新南向推動計畫秉持長期深耕、多元開展、雙向互惠的核心精神。
l 最後,持續強化與計畫相關的性別統計與性別分析,加強培育及延攬環境、能源及科技領域之女性研究人才,提升女性專業技術研發能力,方能產出具性別觀點之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