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醫療研究成果

 作者:國立臺灣大學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林青青助理教授、陳昱妏

 

    遠距醫療結合資通訊科技與醫學,一直是重要且快速發展中的健康照護輔助工具;在這兩年COVID-19疫情影響之下,遠距醫療更成為維持或促進可近性(accessibility)的重要照護模式。然而,雖然許多醫療人員與病人都對遠距醫療的使用抱持正面態度,卻不是每一位醫療人員或每一位病人都願意使用遠距醫療;舉例來說,有些病人覺得看不到醫生本人很不踏實,要去診間才安心;而有些醫生覺得遠距醫療無法取代實體看診,也拒絕加入遠距醫療的行列。

健管所林青青老師研究室的夥伴們,對於民眾與醫療照護者面對遠距醫療的使用意圖與態度,投入了許多心力研究,並在2022年針對皮膚科醫師、照護咖啡館、以及一般民眾的使用意圖與態度進行研究。首先針對醫療服務提供者,碩班畢業生陳姳妤的論文「皮膚科醫師使用遠距醫療之現況、使用意圖與影響因素初探」,針對國內皮膚科醫師於20223月至6月進行問卷調查,探討皮膚科醫師使用遠距醫療的意願,並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背後影響因素。結果發現,有60%受訪醫師曾使用過遠距皮膚科醫療,且多數皮膚科醫師因為COVID-19疫情而增加使用意願。此外,其工作組織對遠距醫療的支持程度越高,或是對法規政策的認知程度越高,皮膚科醫師的使用意圖就會越高。論文並建議政策制定者,在訂定遠距醫療相關法規及政策上應與時俱進,根據皮膚科之特性給予合理且適當之誘因或獎勵機制,才能真正發揮遠距醫療服務之效益。

另一位碩班畢業生徐瑋璘的論文「照顧咖啡館採用遠距照護之初探」,則以質性訪談方式,從長期照顧服務端來探討遠距照護的可能使用及發展潛力。研究於20223月至6月立意取樣8家照顧咖啡館,並針對其主管進行訪談,探究這些機構主管對於遠距健康照護應用在照顧咖啡館上的看法與意見。深度訪談結果顯示,影響機構採用遠距照護之因素包括整合成本、感知有用性、人力資源管理、國家法規與規範,各因素背後環環相扣。對於照顧咖啡館而言,遠距照護是一種創新的服務,照顧咖啡館要新增遠距醫療服務並不容易,但未來仍有採用的可能性,建議政府應建立完善的遠距照護法規及流程。

針對民眾與消費者端,碩班畢業生楊宜華的論文「台灣民眾對於遠距醫療態度及使用意願之研究」則有重要的發現。研究中針對七個不同就醫科別(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急性病照護、慢性病初診、慢性病回診、精神疾病),探討民眾遠距醫療的使用意願,並進一步研究「健康識能」、「資訊化健康識能」、「實體醫療可近性」、「遠距醫療感知有用性」是否影響民眾對遠距醫療接受態度。結果發現,受訪民眾有17%願意接受眼科遠距醫療,51%願意接受皮膚科遠距醫療,23%願意接受耳鼻喉科遠距醫療,55.43%願意接受慢性病初診遠距醫療,94%願意接受慢性病回診遠距醫療,13%願意接受急性病照護遠距醫療,67%願意接受精神疾病遠距醫療。此外,民眾健康識能高低、是否有實體醫療可近性問題、遠距醫療感知有用性高低,各自對特定科別遠距醫療的接受態度有顯著影響。未來政策若要推廣遠距醫療,建議納入民眾的使用習慣及想法,從民眾較容易接受及採用遠距醫療的科別著手。

隨著疫情的發展,這三篇研究也皆於疫情期間進行收案,更真實反映了防疫期間民眾與照護者對於遠距醫療使用的態度與想法。在2022年公共衛生聯合年會中,這三篇研究之成果均投稿「衛生政策與醫務管理」,並獲選為海報報告。此外,研究室另有一位在職專班(EMHA)張善涵醫師,針對其所任職的臺大雲林分院在疫情期間試行通訊診療模式,進行滿意度與成果評估,研究成果也將準備投稿發表。

未來延續這些研究成果,林青青老師研究室將針對其他不同遠距醫療面向深入探討。例如,因前述研究顯示,有67%的受訪者願意接受精神疾病遠距醫療,雖然目前全民健保尚未將精神科納入遠距醫療的專科給付,未來針對這部分民眾需求,勢必有許多政策討論。因此本研究室將針對精神科採用遠距醫療的意圖進行研究,希望能深入探討精神科醫師對遠距醫療的態度與看法。

期望上述研究成果,能喚起健康政策、照護提供者、與公衛領域專家對於遠距醫療照護服務的意識與支持,未來持續推動遠距醫療,並以此提供民眾更全方位與全人(whole person)的健康照護。若有興趣,也歡迎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