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海大學 畜產學系 陳盈豪教授
一、前言
臺灣雞蛋以自產自足供應國內市場,但此種單一內銷導向市場很容易受到人為或自然風災等因素而導致雞蛋生產過剩或缺蛋。今年過年後缺蛋情形愈趨於嚴重,造成甚多的消費者無法在超市購得雞蛋,且缺蛋持續發生數週,仍未見緩解,農政單位只有從國外進口雞蛋應急,有關於缺雞蛋的原因,茲分述如下。
二、缺雞蛋的原因
(一)蛋白質營養的需求與國民對蛋的認知之改變
國民生活水準提升,相對地對動物性蛋白質的需求增加,而其來源就是乳,肉與蛋,其中蛋是營養價值高,且價廉,對消費者而言是首選,以1970年為基數100,在2009年世界畜肉量、乳量、蛋量與人口分別成長282、179、333及183%。
雞蛋已被廣泛接受為優質食物蛋白質來源,其與其他蛋白質來源相比,一個中等大小的雞蛋含有 6.5 克蛋白質以及豐富的胺基酸組成和更高的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和消化率。此外,由於骨骼健康是一個多因素的肌肉骨骼問題,肌肉質量和力量對於骨骼健康的發展和維持也很重要。隨年齡增長而發生的骨量減少(osteopenia) 和肌肉量減少(sarcopenia)密切相關。已有多項研究證實,人類食用雞蛋對預防肌肉減少症有積極作用。因此,雞蛋也可能通過影響肌肉合成來改善骨骼健康。所以,食用雞蛋可以通過提供優質蛋白質來有益於骨骼健康(Shang, and Wu, 2019)。
另外,在餐桌上有關蛋相關料理中,雞蛋是常見的的食材,但是有不少人被早期的媒體報導而被灌輸雞蛋中有高含量的膽固醇,恐怕影響人體健康,例如: 造成心血管疾病。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一般人吃雞蛋後,並不影響其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所以讓以往深植人心的「蛋不能吃多」之觀念被重新釐清。以英國為例,在1982年雞蛋的數量便呈現下降,而消除消費者對雞蛋疑慮之後,自2002年之後便呈上升之趨勢,至2008年雞蛋數已成長約33%;每人每年雞蛋消耗量在最近10年增加12.3%,而為每人每年攝取185個蛋。
基於上述理由,雞蛋成為國民民生必需品,也是健康食品(nutraceuticals),國民對雞蛋之需要量呈現增加之趨勢。
(二) 極端氣候
人類的工業發展與經濟活動使得溫室氣體增多,造成極端氣候;近年來地球環境高溫更是屢屢創新高,但是也屢創低溫。臺灣今年冬季持續低溫,對蛋雞產蛋性能而言也是不利的因素,雞隻適宜環境溫度約21℃;當寒流籠罩臺灣,常造成夜晚氣溫經常12℃以下。此時雞隻採食飼料有很多能量用來維持體溫以禦寒,由於相對轉移效應使產蛋表現變差。同樣地,高溫也不利蛋雞產蛋,當環境溫度上升,則雞隻啟動知覺性散熱:即藉由輻射、傳導與散熱;若持續高溫對雞是一種熱緊迫,且知覺散熱無法降溫,雞隻體溫升高,雞又無汗腺,則其開啟另一機制,即非知覺性散熱-喘息,藉由體內水分蒸發把體熱帶走。熱緊迫影響雞的採食量,俗語:「會吃,才會生」,並且其很多能量用喘息散熱,因而產蛋率大受影響。
(三) 新冠病毒與國民活動
因過去兩年多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之緣故,使消費者活動減少,致使很多餐館歇業及學童居家線上學習,營養午餐停止共應,造成雞蛋滯銷而使一些蛋雞業者對其產蛋母雞進行淘汰,但此方面的訊息似乎被官方忽略了。
(四) 老母雞未淘汰
禽流感疫情在臺灣肆虐多年,尤其在臺灣今年幾乎全面似的爆發,不但蛋雞場雞隻因感染而死,或遭撲殺,連種雞場也難倖免,當新母雞來源受限,一般蛋雞場的老母雞則延後淘汰,在進行母雞換羽後邁入第二產蛋期,但此時產蛋高峰之產蛋率僅為第一產蛋期95%之90%,所以此階段產蛋高峰僅85%,且產蛋期縮短從10個月縮短為約7個月。依據農委會雞蛋產銷資訊(112年5月2日)產蛋母雞有3,083萬餘隻,而產蛋數2,240萬餘顆,經計算產蛋率僅72.65%,則產蛋率偏低。若飼料成本佔成本70%,當飼料大幅上漲價,又蛋價低迷,且產蛋率未達70%以上,則可說蛋農無利可圖。
(五)漲價與囤貨
當有風聲蛋價會波動,不排除消費者與蛋商有預期蛋價上漲的心理而預先多買貨或減少出貨,加上媒體報導,此風潮可能更盛。
(六)其他禽病
家禽白血病引起雞隻各種腫瘤,此病毒會造成雞隻死亡,引起經濟極大的損失;最近臺灣也被波及。
(七)飼料品質
臺灣養雞飼料主要的原料黃豆、玉米仰賴國外進口,新冠病毒疫情之緣故,造成塞港,因此飼料品質受到延長運輸過程而受影響。尤其高溫潮溼飼料容易發霉產生黃麴毒素,飼料輕微的發霉一般肉眼看不出來,而黃麴毒素與產蛋之間卻有著絕對的關係,因為毒素會影響蛋雞的卵巢而下不了蛋。黃麴毒素僅要2 ppm 即會減少產蛋(Pettersson, 1991),飼料玉米含黃麴毒素國家標準準局訂不得超過50 ppb。通常要求飼料從廠進貨要在二週內吃完,但現在運輸過程加上塞港,或許要拖到三個月才能進來,這樣飼料品質已經很難掌握了。
(八)禽流感
雖臺灣蛋雞禽流感在多年前已發生,後雖也有陸續零星發生,倒沒有造成很嚴重的蛋荒,然而去年底的禽流感是造成今年缺蛋嚴重問題上重中之重,尤其今年是高病原H5N1,造成雞隻有較高的死亡率(圖1),依疫情現況(2023)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10年高病原性禽流感撲殺雞、鴨與鵝隻數為23萬餘隻;而在民國111年隻數據則為56萬餘隻;此可能與歐洲侯鳥與亞洲侯鳥在夏季飛往西伯利亞棲息地會合有關,使禽流感病毒重組而使疫情加重。筆者今年四月親自訪談彰化二林蛋農,其描述當地附近有不少蛋雞場滅頂,災情嚴峻。在本文前段提到現今全臺蛋雞產蛋率僅72.65%,不排除蛋農在疫情通報上可能有黑數。
圖1. 去年底(2022)臺灣南部某蛋雞場的病死雞(連邦寧提供)。
三、結語
禽流感病毒已本土化,為減少因雞隻感染病死而造成經濟損失,提高禽場生物安全刻不容緩。從阻絕病毒於畜舍外,例如:管理人員進出管制;另外,增強雞隻免疫力,例如:透過飼料添加中草藥。上述二者均是未來蛋雞產業要面對的工作重點。
四、主要參考文獻
1.疫情現況。2023。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https://ai.gov.tw/ws.php?id=209
2.雞蛋產銷資訊。2023。農委會。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13467
3.Pettersson, H. 1991. Mycotoxins in poultry feed and detoxif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European Symposium on Poultry Nutrition, pp. 27-41.
4.Shang, N. and J. Wu. 2019. Eggs as functional foods and nutraceuticals for human health. In: Eggs and Bone Health (Wu. J. Ed), p.138. CPI Group Ltd, Croydon,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