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臺灣大學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一年級 鄭昀瑄
米爾頓‧傅利曼 (Milton Friedman)論著的《選擇的自由》 (Free to Choose),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探討了自由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並對政府干預與福利政策進行深入剖析。本書不僅是一部經濟學的經典,更是一場關於自由與公平的哲學對話。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傅利曼對自由經濟的堅定信仰,以及其對社會現實的獨到觀察。
在《從搖籃到墳墓》一章中,傅利曼毫不避諱地批評政府對社會福利的過度干預。他認為政府透過福利制度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看似出於善意,卻實則削弱了個人自由與責任,並為經濟帶來沉重的負擔。他指出這樣的體制不僅助長人民的依賴心態,還可能因「道德風險」的出現而進一步加劇貧窮與不平等。傅利曼在批判福利制度的同時,對市場機制寄予了極高期望。他主張市場擁有自我調節的力量,能夠以最小的資源浪費實現最大的效率,政府的職責應局限於保障市場的基本秩序與公平競爭,而非干預個人生活或強制進行資源分配。
傅利曼對福利制度的批判,從經濟效率的角度看的確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然而,他對於自由市場的絕對信任,卻忽略了社會結構性問題對於個人發展的深遠影響。在現代社會中,教育、醫療以及住房等基本資源的分配,往往受到個人家庭背景與社會階層的限制,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的「公平性」僅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此外,傅利曼也未全面考量到福利制度帶來的正向作用,例如:針對低收入戶家庭的教育補助,雖然可能在短期內會增加政府的支出,但長期而言卻有助於提高社會整體的人力資本水平,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同樣地,基本的醫療保險制度也能降低個人因重大疾病而導致的經濟危機,保障更多人能穩定參與市場競爭。因此,適度的福利制度,不僅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柱,更是平衡自由與公平之間的必要手段。
在《生而平等》一章中,傅利曼探討了平等的本質與其在自由社會中的定位。他區分了「結果平等」與「機會平等」,並對兩者進行了剖析。傅利曼認為追求結果平等是一種對個人自由的侵犯,因為這需要透過政府強制重新分配資源,抑制了個人的努力與創造力,甚至最終可能導致經濟停滯,他指出真正應該追求的,是讓每個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機會平等,而非最終結果的均等化。傅利曼進一步強調,市場機制是實現機會平等的最佳途徑,市場透過獎勵努力與創新,激發人民充分發揮潛能,並有效分配社會資源。他堅信經濟自由與市場競爭能夠為所有人創造機會,並減少不必要的社會干預。
傅利曼對機會平等的主張,無疑是對自由精神的最好詮釋。然而,機會平等在現實社會中往往難以真正實現。個人的起跑線,常受到社會環境、家庭背景與資源分配的影響。例如:偏鄉地區的兒童往往缺乏高品質的教育資源,即使他們擁有天賦與潛力,也可能因缺乏機會而無法充分發揮。此外,傅利曼對市場機制的信任,忽略了市場失靈的現象,例如:壟斷行為以及外部性問題,這些都是市場無法有效解決的挑戰,倘若這些問題缺乏政府的適度干預,可能進一步擴大社會不平等。教育補助、醫療保險以及就業支持等社會福利政策,正是政府為了彌補市場不足而實施的重要措施,這些政策不僅能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還能促進社會的整體公平與正義。
傅利曼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揭示了自由市場經濟的魅力,並對政府干預的弊端進行了鞭辟入裡的批判。他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視角,特別是在追求經濟效率與個人自由的議題上。然而,傅利曼對市場機制的絕對信仰,忽視了現實社會中不平等的根深蒂固,也低估了政府適度干預的正向作用。在現代社會當中,自由與公平的平衡是一項永恆的命題,過度依賴市場可能會導致社會分化,而過度的政府干預則可能會削弱市場活力。在政策設計中,如何在保障個人自由的同時,確保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是政策制定者必須面對的關鍵課題。
《選擇的自由》作為一本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帶領讀者重新審視自由市場與政府干預之間的微妙關係。然而,當我們將傅利曼的理論與當代社會現實相結合時,不得不承認完全的自由市場與完全的政府主導,兩者皆為一種極端,只有在這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才能實現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雙贏。需要在政策層面上進一步探索自由與公平的最佳組合,教育機會的平等化、基本醫療的普及化、就業市場的公平性,都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關鍵。而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的力量與政府的角色應該相輔相成,而非相互對立。傅利曼的思想雖然理想化,但其洞見仍為我們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