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齡友善社區-高齡友善環境對健康與生活品質的影響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雙主修公共衛生學系  張庭瑄

高齡友善環境推動背景

  聯合國資料顯示全球65歲以上人口急遽增加,截至2024年已占全球總人口的17%(UN, 2024)。我國內政部資料統計,全國高齡人口至2024年6月底已達439萬人,佔全體人口比率18.76%,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內政部, 2024)。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各國政府積極推動高齡友善環境(Age-Friendly Environment)政策,以提升高齡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2007年提出《全球高齡友善城市指南》,建議各國從「戶外空間與建築、交通、住房、社會參與、尊重與社會包容、公民參與和就業、資通訊、社區支持與健康政策」等八大構面進行規劃,以打造適合高齡者居住的環境(WHO, 2007)。高齡友善環境可分為物理環境及社會環境面向,不同面向的高齡友善指標與高齡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從實證數據來看,無論是在城市或鄉村地區,高齡友善社區都與高齡者的自評健康、生活滿意度、社會參與度等指標息息相關。

 

高齡友善環境指標

  高齡友善社區中的物理環境對高齡者的健康有直接影響,如戶外空間與建築、交通、住房等物理環境的友善程度,會影響高齡者的行動能力與社會參與,進而提升健康感受與生活品質(Kim et al., 2022)。舉例來說:當社區的戶外空間設計良好、建築無障礙設施充足時,高齡者更願意參與社會活動,進而提升心理健康與社交滿意度。此外,交通便利性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高齡者若能輕鬆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則能更自由地參與社區活動與接受醫療服務,提高整體生活品質。

  社會環境的包容性亦扮演重要角色,如社會參與、社會尊重與包容、公民參與等,皆影響高齡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互動機會(Wong et al., 2017)。舉例來說:若社區內擁有多種適合高齡者參與的活動,像是社區大學的終身學習課程、志工服務機會、運動團體或文化活動,可以增加高齡者對於社區的歸屬感,並使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顯著提升。在臺灣,有些高齡友善社區推動「銀髮志工計畫」,讓高齡者能夠透過協助學校、醫療院所或社區服務活動,維持社會參與,進而提升自我價值感。除此之外,許多社區據點提供「高齡者共餐活動」,讓高齡者能夠走出家門,與其他高齡者、社區居民、志工互動,增加社區參與的機會,促進身心健康。

 

高齡友善環境政策推動概況

  高齡友善環境的推動需仰賴政府政策與社區各單位的共同努力。加拿大研究指出,政府是否積極推動高齡友善政策,以及社區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投資於基礎設施與社會活動,將決定該社區的高齡友善程度(Spina & Menec, 2015)。臺灣的研究也顯示,高齡友善政策對於促進高齡者社會參與有顯著影響,間接提升其生活滿意度與健康狀態,研究顯示高齡友善環境不僅是物理設施的改善,更涉及長期的社會政策與資源分配,才能確保高齡者在健康、安全、尊重與包容的環境中生活(Ng et al., 2021)。以臺灣的政策舉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根據WHO倡議之「活躍老化」及「高齡友善城市」概念,以「敬老、親老、無礙、暢行、安居、連通、康健、不老」等八大構面為核心,協助各縣市政府檢視現有老年人口的生活環境,期望各地均能營造出符合高齡友善原則的環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7)。臺北市政府亦根據此原則制定了多種高齡友善政策,打造多種高齡友善特色場域,例如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提供放大標示的市場及圖書館、擁有多種長者特殊課程的運動中心等。除此之外,在大眾運輸方面,亦有高齡者的乘車優惠,及逐步將公車汰換成低地板公車等高齡友善政策,提升高齡者的外出方便性(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2025)。嘉義市自2008年起積極推動健康城市,並成為全國首座高齡友善示範城市。自2011年起,嘉義市政府陸續推動多項高齡友善政策,包括興建社會住宅、設置獨居高齡者住警器,以及透過銀髮資源中心提供就業媒合服務等,致力於打造「全齡共享、世代宜居」的城市願景。憑藉卓越的政策成果,嘉義市榮獲112年臺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等多項殊榮,展現其建立高齡友善環境的努力及成果(嘉義市政府衛生局, 2025)。

 

未來展望

  高齡友善環境對高齡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有深遠影響,並涵蓋物理環境、社會環境、經濟與政策等多重層面。友善環境不僅能提升高齡者的福祉,也能促進健康老化的目標實現(WHO, 2023)。當高齡者能夠無障礙地使用公共設施、參與社區活動、獲得適切的健康與社會支持時,其身心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將顯著提升。臺灣目前已有多種不同平和高齡友善環境的方式,若能進一步優化現有政策,並建立標準化的評估機制,將有助於全面掌握各地社區的友善程度,提高政策的執行效率。建議我國政府可參考國外的作法,定期評估社區內高齡者對環境友善度的感受,並透過數據分析提供具體的改善方案。此外,應強化跨部門合作,整合都市規劃、社會福利與醫療體系,確保政策能夠有效落實到各個社區,真正回應高齡者的需求。透過政策調整、基礎設施改善及社會參與機會的提升,臺灣可望建立更完善的高齡友善環境,確保高齡者能夠在安全、健康與尊嚴的條件下享受高品質的晚年生活。

 

參考資料

  1. Kim, K., Buckley, T., Burnette, D., Kim, S., & Cho, S. (2022). Measurement Indicators of Age-Friendly Communities: Findings From the AARP Age-Friendly Community Survey. Gerontologist, 62(1), e17-e27. https://doi.org/10.1093/geront/gnab055
  2. Ng, S. I., Lim, X. J., & Hsu, H. C. (2021). The Importance of Age-Friendly City on Older People's Continu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18(14).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8147252
  3. Spina, J., & Menec, V. H. (2015). What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help or hinder rural communities in becoming age-friendly? Perspectives from a Canadian prairie province. J Appl Gerontol, 34(4), 444-464. https://doi.org/10.1177/0733464813496164
  4. UN. (2024).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24: Summary of Results.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5. WHO. (2007). 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
  6. WHO. (2023). National programmes for age-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 A guide.
  7. Wong, M., Yu, R., & Woo, J. (2017). Effects of Perceived 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s on Self-Rated Health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Chinese.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14(6).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4060614
  8. 內政部. (2024). 113年第44週內政統計通報. 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9&s=322560
  9.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 (2025). 嘉義市推動健康暨高齡友善城市理念與發展. https://health.chiayi.gov.tw/cp.aspx?n=9476
  10.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2025). 臺北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成果. https://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3162E00DE2C6B2C1&sms=9897715B6D8ADC8B&s=12048DDFA86183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