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路於民大遊行重新思索公共衛生

/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  呂宜婷

 

近十年來,臺灣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而死亡者有2,900餘人,其中行人約400位,受傷之行人則約16,000位(圖一)。

 

圖一 道路交通事故死傷人數統計(民國101~111年)

資料來源:道安資訊查詢網/圖為作者自製。

 

公共衛生領域多以事故傷害防制的個人行為角度探討,包含騎乘機車須配戴安全帽、兒童乘坐汽車需使用合格兒童安全座椅等[1],[2],結構性問題之討論較少。個人從2022年初開始從健康正義、人權的角度關注交通安全議題,一年來感受到愈來愈多人用各自的力量與聲音表達對生活周遭的交通環境、對交通事故新聞的想法與情緒,也開始集結並訴求改善,終於在2023年臺灣南部及北部各有一場行人路權遊行成功舉辦。

 

2023820日,行人零死亡聯盟(現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由多元背景、來自不同年齡層關心行人路權與安全的人們集結而成的團體--在臺北市發起還路於民大遊行。呼應源自瑞典的Vision Zero,聯盟提出臺灣零死亡願景之目標「2030行人死傷減半、2040行人死亡歸零」,以及「健全人行設施」、「改革駕訓及考驗制度」、「執法捍衛行人路」、「重建交通法制」等五訴求。Vision Zero不只作為願景,更是避免道路交通死亡及嚴重死傷、營造對所有人皆公平且安全的移動空間之策略,強調應用安全系統方法 (Safe System Approach),使得道路設計與法規制定能夠肯認並包容用路人可能的過失,將影響降至最低。

 

820遊行當天,我以志工的身分參與。中午協助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與臺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的「OPEN STREET:孩子們的遊戲場」活動(圖二),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經驗,在城市長大的我從沒有想過街道可以是遊戲場。看著不同年紀的兒童和家長們共同用輪胎、竹子等等的材料搭造出遊玩路線,兒童們來來回回、用多元方式體驗空間,而家長在一旁守候,讓我看見以前讀過的交通與健康文獻,促進交通安全不只是避免傷亡,更具有積極的健康促進效果:擁有安全的活動空間,可以提升身體活動(進而減少肥胖及其他相關疾病)、使資源取得更容易,作為人際交流的場域對心理健康也有所助益。遊行與周邊活動除了兒童議題,長者、不同障別的身心障礙者的需求與聲音也有被呈現與傳達,讓民眾體驗不同族群在道路上移動可能會面臨的困境,進而了解人行道建置採用通用設計的重要性;而與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相關的職業人員、工作脫離不了道路交通環境的職業人員、提倡各式用路者權益的人們,都在這場遊行裡現身,說明安全的道路交通環境不只是能提升行人福祉,若能留意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並納入工程、法規設計考量,將使更多族群受惠。

 

圖二、OPEN STREET:孩子們的遊戲場活動場地

 

2023121日《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三讀通過[3],當初遊行的訴求轉化為法律條文,如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願景、以人為本之安全用路環境等等,日後既有道路交通相關法規將逐步漸進地依法修正、廢止或制定,期望能建構出人人都能平等而安全地使用的交通環境。而作為學習公共衛生者,也期望預防的層次能持續推進至前端,從減少傷亡,到視交通環境為社會建構的、影響健康的因素,讓道路不只是人們奔波的途徑,更是人們甚至其他生物們移動、活動、交流的空間,深切地影響生存、發展、追求健康生活的可能,引導我們邁向星球健康。

 

>>上一篇:生活園地-向原住民和自然學習: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4S)研討會

>>下一篇:生活園地-2023公衛盃側記



[1] 潘怜燕、張新儀、石曜堂:台灣地區六至十二歲兒童乘坐機車戴安全帽的情形-地區差異及家庭聚集:2001 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之結果。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200322(6)483-491doi: 10.6288/tjph2003-22-06-07

[2] 林素真:安全座椅使用現況調查-以高雄縣、巿為例。人文與社會學報20092(4)141-159doi: 10.30165/jhss.200906.0005

[3] 全球法規資料庫:制定交通安全基本法。https://law.moj.gov.tw/News/NewsDetail.aspx?msgid=180526。引用2023/12/18